mariaDB 通过物理文件进行数据恢复
mariaDB 通过物理文件进行数据恢复
ivansli起因
时间:2022.03.12 10:10
事件:网站的 mariadb 数据库 server 突然崩溃,尝试各种办法启动无果
过程:不幸的是数据库没有备份,万幸的是可以通过数据库物理文件恢复数据
结果:恢复数据,并特此记录一下过程,以备急时之需
数据库与数据文件
众所周知,数据库中的数据会以文件的形式落盘进行保存(这些文件是以某种特定格式存储的,不是text格式,试图用文本编辑器打开会看到乱码)。在数据库中,每一个 database 都是一个单独的文件夹,文件夹下存储着每一张表的相关文件(不同的存储引擎生成的表文件可能不同,这里使用 innodb 引擎)。
例如,笔者网站数据库名称叫 ivansli,有一个用户表 - user,脱敏之后的数据文件布局大致如下:
1 | ➜ /usr/local/data tree -L 2 |
这里的 /usr/local/data 数据库存储数据的目录
ivansli文件夹下可以看到有三个不同格式,相同名称的文件,作用分别为:
user.frm,存储数据表的元数据
user.MYD,存储数据表的具体数据
user.MYI,存储数据表的索引
除了每张表的若干个文件之外,对于数据库server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 ibdata1 文件(位于数据库 server 存储数据的根目录)。
ibdata 作用
ibdata (是InnoDB基础结构的系统表空间) 包含几个对InnoDB至关重要的信息:
表格数据页
表索引页
数据字典
MVCC控制数据
撤消空间
回滚段双重写入缓冲区(在后台写页面以避免操作系统缓存)
插入缓冲区(对二级索引的更改)
笔者这里 innodb_file_per_table=0,使用共享表空间 ibdata1,所以恢复数据时需要拷贝这个文件
关于这个文件具体可以查阅相关资料
对于笔者来说,虽然 数据库 server 挂了,但是这些关键性的文件还是完整的。那么,就有办法通过这些文件来恢复对应数据。
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:
这里的数据恢复有点像器官移植,器官捐献者可能已经大脑死亡。
但是捐献者的心脏等器官还是有活力的,找到适合的目标受体,这些器官还是能够继续工作的。
恢复过程
这里以 ivansli database 数据库的恢复为例,整个恢复过程大致如下:
1.查看当前待恢复数据所在的 server(这里称为 源数据库server
) 类型以及版本
笔者这里使用的是 mariadb - 10.7.0
为什么要看已经 crash 掉的数据库 server 的类型、版本呢?
主要是为数据恢复找到一个匹配的环境(类比器官移植,也是需要找到相同、相近的匹配受体,否则就会出问题)
2.在其他服务器搭建 与 源数据库server
相同或者相近版本的 数据库server (这里称为 目标数据库server
)
搭建好之后,先把 目标数据库server
停掉,暂时不启动,为后面拷贝数据做准备。
3.把 源数据库server
中待恢复的文件夹(这里是 ivansli 文件夹)与 ibdata1 文件拷贝到 目标数据库server
数据目录下
ivansli 文件夹在 目标数据库server
数据库存储数据目录下不存在,直接拷贝。
ibdata1 文件在 目标数据库server
数据库存储数据目录下有同名文件,直接覆盖。
4.修改 目标数据库server
数据库存储数据目录下相关文件权限
1 | chmod -R 660 ivansli ibdata1 |
5.启动 目标数据库server
6.使用 root 账号登录 目标数据库server
,查看数据恢复情况
7.目标数据库server
上 能够看到待恢复数据,做数据备份导出保存
8.在 源数据库server
服务器上搭建新的 数据库server,把恢复的数据导入进来
总结
对于开发人员来说,会经常听到删库跑路、删库坐牢之类的事情发生。
对于公司来说,最重要的是用户的数据信息,尤其是金融等行业,宁可服务不可用,数据安全是一定要保证的。
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是在 数据文件 存在的特定情况下进行简单数据恢复。对于数据文件被删除掉的情况,可能要进行扫描磁盘等更专业的操作了。
总之一句话:善待每一行代码,谨慎敲打每一个命令。还有就是:做好数据备份、做好数据备份、做好数据备份。
一些扩展阅读
https://blog.jcole.us/innodb InnoDB